岁末已至,海南省教育厅一年一度的语言文字业务能力提升的培训班再一次如约而至。四天的相聚、两天里满满当当的课程都让我受益匪浅。
在这里,我感受着来自各个市县的语言工作者们思想火花的摩擦,感慨于老师们精湛的业务能力,敬佩他们一身本领还能坚持不断学习的优秀品质。在学习过程中,我也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贯穿两天课程的是讲座开始前的诵读活动。各个市县、各个学校的参会代表展示诵读作品。他们的作品或长或短、或激昂或抒情,但是那种认真的精神、对语言文字的把控力、对诵读材料本身的深刻理解都深深地打动着在场的听众们。
我印象最深的节目,是在第三天下午,由来自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带来的朗诵——《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仍记得在第二天上午杜琼老师为我们做的名为中华经典诵读与诵读技巧的讲座中提到的内容:诵读要把握好文章的内容,要对文章有正确、深入的理解,有深刻、细致的感受;要注意停连、重音、语气及语速。如果说在听讲座时我关注的是诵读的技巧,那么在我倾听来自特殊教育的老师们的心声时我更多的情绪,还是感动。这种感动是更高级的技巧,朗诵的老师把对那些小天使们的爱融进了每一个字中,每一处的停连、重音、语速和语气都是真情的流露,都是爱的体现。
我想,这是语言文字作为载体所能承载的最宝贵的东西。
在这一次的朗诵中,我们感受到了特殊教育者们的不易与大爱。我想,虽然他们只和我们说了这一次话,但是从这一次的话语表达中我仿佛就能窥见在千千万万个平凡的日子里,教育者们对于孩子们的循循善诱、谆谆教诲,他们之间的语言表达更加频繁、更加艰难,却也更有温度……
语言陪伴我们的生活,我们用更美好的语言来传递爱。文字凝聚着力量,我们用更准确的文字来彰显国家的软实力。
四天的讲座中有三场我想都站在了宏观角度上来看待我们的语言文字工作。这三场讲座分别是杨若虹老师的《语言生态与城市形象》,张秀玲老师解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文件,以及周萍老师带来的公文常见错误分析专题讲座。
杨若虹老师从全球化语境下语言生态的现实问题、语言需求与城市文化、语言景观与城市美学及语言认同与城市和谐四个方面出发,分析了当下的中国遇到的语言生态困境,提出自己的思考的同时,更对努力的方向进行了说明。杨老师还着眼于海南的语言生态,对城市中出现的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问题、语言污染问题以及方言保护问题作了分析。在讲座中我能深切的感受到杨老师作为一名战斗在一线的语言文字工作者对于城市语言文字工作甚至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高度热忱。杨老师的讲座也进一步提醒了我,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是需要载体的,而语言文字就是最日常也最有力量的载体之一,是我们国家文化的凝聚。对于一国语言文字的认同与准确运用,也是对这个国家文化的认同。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汉字,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应尽义务。
张秀玲老师和周萍老师则是从实用性出发,为我们分析了政策与常见错误。让宣传语言文字工作的人更好的掌握语言文字,从而更好地带动更多的人成为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者,相信我们国家的语言文字工作就会实现另一种意义上的“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让整个民族与国家从下至上都成为文化的认同者与传播者。
语言文字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行于国家,影响世界。与每一位语言文字工作者共勉!
林凡 2021年12月19日